对政协邢台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76号提案的答复

对政协邢台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76号提案的答复

杨建委员:
       您提出的“明确职责与权限尽快捋顺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”收悉,现答复如下:
      党委书记、局长宋泽民立即召集市应急管理局相关科室开会研究并作出安排,对我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,强化应急管理基础工作,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联动机制,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,严格落实应急救援各项工作措施,着力构建全市统一领导、权责一致、运行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。
    
一、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。市应急管理局正式挂牌成立后,作为新组建的部门,整合了原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、市政府应急办、公安消防管理、民政的救灾、国土局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、水务局的水旱灾害应急救援、市林业局的森林火灾扑救、原地震局等职责,同时接手了市安全生产委员会、防汛抗旱指挥部、市减灾委员会、市防震抗震救灾指挥部、市森林防火指挥部等协调议事机构的日常工作。综合了防、抗、抢、救各方面职能,不是安监部门或其他单位的扩大版或加强版,而是一个全新的、综合的大应急管理部门,承担着指导全市各级各部门应对安全生产类、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,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、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和防震减灾监督管理的重大任务。组建以来我局加强、优化、统筹全市应急能力建设,努力构建全市统一领导、权责一致、运行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,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、专常兼备、反应灵敏、上下联动、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。
     
二、“统分结合”,健全联动机制。一是界定了原职能转出部门与我局的职能分工,明晰职责,同时与市水务局、市林业局成立了市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工作专班,做到了“防”与“救”的结合,即基础性、预防性工作基本上仍保留在原部门,我局的侧重则是统筹全市应急救援力量,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。二是加强沟通,提高协作水平。主动与市政府、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,及时修订了各类应急预案,完善了部门之间、军地之间、区域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,细化了各部门的职责。
    
三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,充实应急力量。一方面根据目前我市在救援队伍散、杂,社会服务跟不上,抓手少人员不足、结构不合理、专业救援能力不足、经费不足、救援装备落后等突出问题,市级层面我局已向市政府提出组建邢台市综合应急队伍方案,在原有27名队员基础上进行扩招,拟建成队伍总体规模为100人,按照少而精的原则,采取分期组建的方式,第一期为60人,主要劳务派遣合同制方式,工资福利待遇参照现有消防员标准执行。目前该方案经市领导同意,市委编办、市人社局、市财政局也分别拿出了建设意见,预计入汛前完成组建。各县市区也分别向当地县(市)委、县政府提交申请经费或人员扩充报告,待当地县(市)委、政府批复同意后,每年更替一部分年轻队员,问题可得到有效解决。另一方面针对人员短缺,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。为适应机构改革后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,根据省厅和我市应急管理会议安排部署要求,市、县两级共举办安全生产、森林防火、防汛抗旱培训班70余次,大大提高了应急系统干部队伍政治素养和业务素质,能够迅速适应当前应急管理工作新形势,在当前能够正确加强重点防范工作,正确熟悉掌握各类应急预案,正确应对突发事件,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    下一步我们要完善应急管理“七个运行机制”充分发挥各指挥部的职能,进一步理清各部门的职责边界,建立各部门各司其职、各负其责、协同优化高效的运行机制,形成防抗救有机结合的工作格局。
     一是灾害风险常态摸排机制。坚持经常摸排与集中摸排、普遍摸排与重点摸排相结合,做到全覆盖、无盲区,及时发现各类风险苗头和倾向。二是灾害会商研判机制。组织气象、水利、自然资源、林业、农业等部门及有关专家,对风险形势定期进行会商研判,充分运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多种手段,加强自然灾害风险信息的收集、梳理、汇总和分析,科学评估风险等级,把握工作主动权。三是灾害监测预警机制。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,建立全市自然灾害基础台账,强化灾害综合风险监测,准确发布灾害预警信息,努力把风险防范在早、化解在小,消灭在萌芽状态。四是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机制。建立健全以市库为中心,各县库为骨干,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多种形式并存的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。五是全社会参与机制。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应急救援。六是救援现场指挥协调机制。完善工作运行制度,做到反应灵敏、协调有序、运转高效。七是应急协同联动工作机制。实现相关部门支持、周边市区响应、上下左右互动、军警地方共享的工作格局。
      感谢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关注,督促我们更好的履行职责,增强工作主动性。我们将努力工作,确保全市安全生产稳定。不妥之处,敬请指正。
 


 
(印章)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
2020年4月27日